业内人士认为,一些中小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采取的压价措施形成传递效应,最终使得整个风电设备制造行业被迫加入“降价促销换市场”的行列。
记者近日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采访了解到,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普遍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部分企业出现裁员或被迫停工,他们为了保住市场纷纷以价换量,行业内恶性竞争加剧,一些地区“弃风”现象突出。
企业因利润下滑裁员或停产
风电设备上市公司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这些企业今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均严重下滑。其中华锐风电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6.34亿元,同比减少56.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6亿元,而去年同期则高达9亿元。
河北省是我国风电大省之一。到今年三季度末,河北省风电装机容量64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保定市高新区是河北风电产业技术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这里拥有完整的风电产业链条,覆盖整机、叶片、控制、配套等领域,风电相关企业达70余家。
保定市高新区经发局副局长孙婧告诉记者,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园区内企业的订单大幅下滑,3家整机生产企业已停产两家,大部分叶片以及配套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主要负责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设备制造的保定科诺伟业控制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宏宇告诉记者:“今年企业效益急剧下滑,我们去年的产值达到1亿元,今年上半年却只拿到2000万元的订单。”
中航惠腾风电设备有限公司是我国种类最全、产能最大的专业化风轮叶片企业之一。公司副总经理沈洪强说:“很多风电企业都在裁员,有的企业裁员幅度达到四分之三。我们公司虽然还有一些业务,但是回款困难,现金流紧张,不得已也裁掉了100多名员工。”
东南大学风力发电研究中心教授程明说:“风电企业经营业绩大幅下滑,很多企业几乎没有订单,存在倒闭危险。”
企业“以价换量”设备质量堪忧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参与制定的《2012中国风电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主要风电设备制造行业产能已达到30GW以上,但同期国内新增风机装机容量仅为18GW,海外市场的开发尚处于尝试阶段,导致国产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近年来,新增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和风电设备生产项目较多,直接导致风电设备产能过大。“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价格战,设备企业挣不到钱。”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较快,用了短短5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路。“但由于国内的相关标准不规范,行业门槛低,导致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不但低价恶性竞争,而且频频出现质量问题。”孙婧说。
业内人士认为,一些中小型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采取的压价措施形成传递效应,最终使得整个风电设备制造行业被迫加入“降价促销换市场”的行列。沈洪强说:“现在市场杀价非常厉害,大部分企业都在赔本生产,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成本低的企业降价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为了保持生产,我们也不得不接一些没有利润的订单。”
恶性竞争引起有关人士对风电设备质量的担忧。保定天威风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整机生产开工率不足50%,叶片生产开工率为30%。公司副总经理王铁民认为,风电产业的发展是以资源换市场,并没有按照市场机制运行。“一些地方盲目扶持本地小企业,我们的项目在实施过程时,必须从当地企业采购零部件。这些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抬高了企业的质量控制成本。”
业内人士表示,风电设备当前的价格很难保持在改进、完善技术和保障品质方面合理和较高的投入,长此以往不利于风电机组设备产业健康发展。
“弃风”现象突出风电设备出路受阻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受到系统运行条件不一和地方风电消纳能力不足的限制,在内蒙古、甘肃等省区“弃风”现象比较突出,山东等省份也正面临着“弃风”的压力,这进一步加剧了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困境。“弃风”是指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由于当地电网接纳能力不足、风电场建设工期不匹配和风电不稳定等自身特点导致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
国家风电信息管理中心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风电建设统计评价报告》对2011年的“弃风”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通过对“三北”地区584个风电场统计分析,蒙东和吉林是“弃风”的重灾区,“弃风”率超过20%,此外,蒙西、甘肃和黑龙江的“弃风”问题也较严重,“弃风”率超过10%。
记者从山东电力集团了解到,虽然风电场建成后均能及时并网,风力发电全部优先上网并在山东电网内消纳,山东省目前尚未发生过“弃风”现象,但山东也面临着“弃风”的压力。
一些风电设备生产企业负责人认为,局部风电产能过剩和当地风电消纳能力跟不上导致的“弃风”现象使得电场效益欠佳,并传导至上游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减少了对风电设备的需求,将使得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前景更加不明朗。